首页>新闻动态>无人值守实验新方案:Personal Pipettor+自动化整合指南(机械手/叠板机/洗针系统)​

无人值守实验新方案:Personal Pipettor+自动化整合指南(机械手/叠板机/洗针系统)​

在生命科学实验室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美杏高德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凭借其模块化设计与开放架构,成为构建无人值守实验系统的核心枢纽。通过整合机械手、叠板机及洗针系统,该方案实现了从样本处理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将实验效率提升400%,同时将人为误差率压缩至0.1%以下。



一、硬件整合:机械手与叠板机的协同作战


Personal Pipettor的5+1板位架构(5个功能板位+1个洗针槽)为机械手操作提供了物理基础。其紧凑型五台面设计(450mm×600mm占地面积)可无缝嵌入标准通风橱,与UR系列机械手通过URDF文件实现空间坐标系对齐。例如,在基因测序中心的应用中,机械手通过六轴联动将冻存盒从-80℃冰箱转移至工作站加热模块,全程由Personal Pipettor的温控系统维持25℃恒温环境,避免反复冻融导致的DNA降解。


叠板机的集成则解决了高通量实验的瓶颈问题。以某CRO企业的药物筛选平台为例,叠板机通过真空吸附技术实现1536孔板的自动堆叠,配合Personal Pipettor的96/384通道移液头,单次实验可完成384个样本的文库构建。机械手在此过程中承担“桥梁”角色:当工作站完成核酸提取后,机械手自动将微孔板转移至叠板机进行暂存,待PCR体系配置完成后,再由机械手将板转移至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这种“移液-暂存-转移”的闭环设计,使单日检测通量突破5000样本。


二、软件协同:开放API与LIMS的无缝对接


Personal Pipettor的开放API接口是其自动化整合的关键。通过与LabWare LIMS系统对接,实验数据可自动上传至云端,符合FDA CFR 21 Part 11电子记录规范。在临床诊断实验室的应用中,该系统实现了从样本接收、条码扫描到PCR体系配置的全流程追溯:当样本管放入工作站后,内置的条码阅读器自动识别患者信息,LIMS系统同步调取检测项目参数,Personal Pipettor根据预设协议完成试剂添加,最终结果通过API接口回传至医院HIS系统。


图形化编程界面进一步降低了操作门槛。其内置的“所见即所得”3D模拟功能,可实时显示机械臂运动轨迹与液面高度。例如,在ELISA检测中,操作人员通过iPad界面拖拽图标即可设置孵育时间、洗涤次数等参数,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吸头更换、洗针程序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某三甲医院的实践数据显示,新手操作员培训周期从传统设备的72小时缩短至8小时,协议部署效率提升400%。


三、洗针系统:三阶清洗与耗材成本控制


洗针系统的创新设计是Personal Pipettor实现无人值守的核心保障。其独创的三阶清洗程序——去离子水冲洗、压缩空气吹扫、异丙醇浸润,使单个吸头重复使用次数提升至8次。在新冠药物筛选实验中,该系统连续72小时无故障运行,完成12000次精准移液操作,试剂消耗量较手动操作减少67%。


耗材成本的降低得益于EZ-Load吸头装载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压力反馈与密封性检测,将吸头更换时间压缩至0.5秒/个,同时避免交叉污染。例如,在1536孔板的高通量筛选中,系统通过智能识别吸头剩余量,自动切换至新吸头,确保每个孔位的试剂添加量误差控制在±1%以内。这种设计使单次实验的吸头成本从传统方法的1200元降至200元,显著降低了大规模筛选的运营压力。


四、应用场景:从基因组学到临床诊断的全覆盖


Personal Pipettor的模块化设计使其能够适应多场景需求。在基因组学领域,通过集成机械臂与冻存盒,系统可构建“样本解冻-核酸提取-文库构建”的全流程无人值守系统,单次实验可处理384个样本,较传统方法节省90%试剂用量。在临床诊断中,系统通过条码追溯功能,使新冠核酸检测通量提升至3000测试/天,且结果一致性达99.9%。


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则体现了系统的柔性。其1/8/12/16/24/96/384多规格移液通道,可支持从单孔到1536孔板的跨规格需求。例如,在ADME筛选中,系统通过12通道移液头完成抗体-抗原复合物的梯度稀释,配合震荡器模块实现均质化反应,单次检测通量达96样本/小时,且批间差CV值<3%。


结语:实验室自动化的未来图景

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通过硬件创新与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实验室自动化的技术标准。其开放架构不仅支持机械手、叠板机、洗针系统的无缝整合,更通过API接口与LIMS系统的对接,构建了“智能实验生态”。随着AIoT技术的渗透,该系统正演变为实验室智能网络的关键节点——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操作参数,使整体实验周期缩短18%,同时保持CV值<3%的卓越精度。这种转变,正是现代生命科学研发效能跃升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