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N96移液工作站:精准定位吸头,优化吸放液深度与角度

N96移液工作站:精准定位吸头,优化吸放液深度与角度

在基因测序、药物筛选等高精度实验场景中,0.1毫米的吸头定位偏差或0.5微升的移液误差,都可能导致实验数据失真。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通过毫米级吸头定位、动态吸放液深度控制及角度恒定技术,将移液精度提升至CV<1.5%,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突破通量瓶颈、提升数据可靠性的关键工具。


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jpg

一、毫米级吸头定位:从机械对准到智能感知的跨越



传统移液设备依赖机械限位实现吸头定位,但长期使用后机械磨损会导致定位误差扩大至0.5毫米以上。N96采用激光定位与压力反馈双模校准系统,在吸头装载阶段通过激光传感器实时监测吸头与移液通道的轴向偏差,当检测到偏差超过0.05毫米时,系统自动启动微调电机进行动态补偿。例如,在处理96孔板时,该技术使吸头与孔位的对齐时间从传统设备的3秒缩短至0.8秒,且单孔定位成功率提升至99.97%。


某基因编辑实验室的对比测试显示,使用N96进行CRISPR文库构建时,吸头定位误差导致的样本交叉污染率从传统设备的2.3%降至0.08%,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的准确性。其核心在于吸头密封结构的创新设计——采用纳米级抛光处理的陶瓷移液通道与专用滤芯吸头形成毫秒级响应的气压密封系统,即使在高通量连续分液场景下,仍能维持吸头与通道间的完美贴合。


二、动态吸放液深度控制:从固定参数到环境自适应的进化



液体表面张力、容器形变等因素会导致实际液面与理论值产生±0.3毫米偏差,传统设备采用固定吸液深度易引发空吸或过量吸液。N96搭载电容式液面探测器与压力感应模块,可在吸液前以200次/秒的频率扫描液面形态,通过AI算法生成三维液面模型,并自动调整吸头浸入深度。例如,在处理低体积(1μL)样本时,系统将吸液速度降低40%,同时将吸头浸入深度增加0.2毫米,使数据重复性R²>0.995。


该技术在新冠核酸检测中展现显著优势。上海市疾控中心使用N96进行核酸提取液分装时,系统通过动态深度控制将气泡产生率从传统设备的15%降至0.5%,使单日样本处理量从3000份提升至8000份,且批间差异系数从12.3%压缩至2.8%。其温度补偿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热敏感样本的处理精度——通过PID温控算法维持移液通道温度在4-40℃可调,确保酶制剂、抗体等样本的活性稳定性。


三、角度恒定技术:从机械固定到智能纠偏的突破



吸头倾斜会导致液体残留量增加30%以上,传统设备依赖机械固定装置限制吸头角度,但无法应对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碰撞。N96采用六轴力反馈系统,在移液过程中实时监测吸头轴向受力,当检测到倾斜力矩超过阈值时,微电机驱动装置可在5毫秒内完成角度修正。例如,在384孔板梯度稀释实验中,该技术使孔间残留量差异从传统设备的0.8μL降至0.05μL,显著提高了低体积样本的分配均匀性。


北京某肿瘤研究所的实践验证了该技术的临床价值。在使用N96进行单细胞分选时,系统通过角度恒定控制将细胞损失率从传统设备的12%降至1.5%,使单次实验可获取的有效细胞数量提升8倍。其防气溶胶设计更成为PCR体系构建的安全屏障——吸头内置的0.3μm滤芯可拦截99.99%的气溶胶颗粒,使新冠核酸检测的假阳性率较传统移液器降低99.7%。


四、技术融合:重构实验室工作流的生产力革命



N96的三大核心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LabOS智能实验管理平台实现深度协同。该平台可同时管理20个以上独立移液协议,并根据板位占用情况自动优化任务顺序。例如,在药物筛选实验中,系统可同步完成化合物稀释、细胞接种和高通量检测三个环节,较传统分步操作效率提升4倍。其开放式耗材设计更赋予设备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支持市面96%符合SBS标准的孔板、深孔板及PCR管架,使单次检测耗材成本降低40%。


从新冠疫情期间的应急检测到基因治疗研发的精密操作,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正以毫米级精度重新定义实验室自动化标准。当96道吸头阵列在微秒级误差内同步完成液体转移,当标准化孔板在SBS兼容轨道上无缝传递样本,生命科学实验正告别作坊式生产,迈入精准高效的工业级智能时代。这或许才是移液技术革命带来的深层变革:让科学家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将创造力聚焦于探索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