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iPad控制移液工作站?Personal Pipettor无线操作界面详解与程序存储功能

iPad控制移液工作站?Personal Pipettor无线操作界面详解与程序存储功能

在生命科学实验室自动化浪潮中,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凭借其突破性的无线操作界面与智能程序存储功能,重新定义了高通量液体处理的技术标准。这款集多通道移液、5+1板位灵活配置与AIoT技术于一体的设备,通过iPad等移动终端的深度集成,将科研人员从重复性操作中解放,推动实验室向“无人值守”模式转型。


PersonalPipettor系列移液工作站.jpg

一、无线操作界面:实验室效率的“神经中枢”


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采用Wi-Fi无线传输技术,支持iPad、Microsoft Surface及PC三端互联,操作半径达5米,覆盖标准实验室工作台范围。其核心控制界面基于“所见即所得”的3D模拟设计,实时显示机械臂运动轨迹、液面高度及吸头位置,使复杂实验流程可视化。例如,在新冠药物筛选实验中,操作人员通过iPad界面可同步监控96通道移液头的精准分液过程,确保每个孔位的试剂添加量误差控制在±1%以内。


该界面的直观性体现在三大创新设计:


图形化编程:内置超过50种预置协议,涵盖PCR体系构建、ELISA加样、细胞铺板等标准流程。用户仅需拖拽图标即可完成参数设置,如选择“梯度稀释”协议后,界面自动弹出浓度范围、稀释倍数等输入框,新手操作员培训周期从传统设备的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孔板记忆功能:系统可存储常用微孔板布局(如96/384/1536孔板),支持一键调用历史实验方案。某基因测序中心的应用案例显示,通过复用预存的NGS文库构建模板,单次实验准备时间从45分钟降至8分钟。

实时数据反馈:操作过程中,iPad界面动态显示移液体积、速度及剩余步骤,异常情况(如吸头堵塞、液面不足)即时弹窗报警。在抗体药物筛选中,这一功能使实验中断率降低90%,确保高通量筛选的连续性。


二、程序存储功能:实验可重复性的“数字保险箱”


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的程序存储体系基于“协议库+版本管理”双模式设计,支持用户自定义协议的无限量存储与追溯:


标准化协议库:设备预装符合FDA CFR 21 Part 11规范的标准化协议,涵盖从样本接收、核酸提取到PCR体系配置的全流程。例如,在新冠核酸检测中,临床实验室通过调用“全自动流水线”协议,单日检测通量突破3000测试,且结果一致性达99.9%。

用户自定义协议:科研人员可根据实验需求创建个性化协议,并设置访问权限。某CRO企业为药物代谢稳定性评估开发的“化合物-肝细胞共孵育”协议,通过存储试剂体积、孵育时间等参数,使不同批次实验的CV值稳定在2.8%以内。

版本追溯与审计:系统自动记录协议修改历史,包括操作人员、修改时间及参数变更内容。在ADME筛选中,这一功能使数据标准化程度提升80%,同时降低人为记录错误率至0.1%以下。


三、无线控制与程序存储的协同效应:从单点效率到系统优化



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的无线操作与程序存储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开放API接口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无缝对接,构建起“智能实验生态”。例如,某顶尖高校实验室通过集成LIMS系统,实现实验数据自动上传与云端分析,设备经过200次实验数据训练后,自主优化的移液速度使整体实验周期缩短18%,同时保持CV<3%的卓越精度。


在临床诊断领域,这种协同效应更为显著。某三甲医院检验科利用Personal Pipettor的条码追溯功能,构建从样本接收至报告生成的全程自动化流水线,单日处理样本量从800份提升至3000份,且人力成本减少30%。


结语:实验室自动化的“智能伙伴”



Personal Pipettor移液工作站通过iPad无线操作界面与程序存储功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实验效率与数据可靠性,更推动了实验室从“人工操作”向“智能决策”的转型。随着AIoT技术的持续渗透,这款设备正演变为实验室智能网络的关键节点,为基因组学、药物研发、临床诊断等领域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正如某基因测序中心负责人所言:“Personal Pipettor不仅是移液工具,更是连接科研创意与实验数据的桥梁——它让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发现,将重复性操作交给值得信赖的智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