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AI视觉引导在单道移液工作站中的应用:非接触式液面检测技术突破

AI视觉引导在单道移液工作站中的应用:非接触式液面检测技术突破

传统移液设备依赖接触式液面检测,存在耗材损耗、交叉污染风险及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而以“小白龙单道移液工作站”为代表的新一代设备,通过AI视觉引导与非接触式液面检测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实验室液体处理的精度与效率标准。


“小白龙”单道移液工作站.jpg

一、非接触式液面检测:突破传统技术瓶颈


传统移液工作站多采用电容式或压力式液面检测,需移液针与液体直接接触。这一方式在处理挥发性、腐蚀性或高粘度样本时,易导致移液针堵塞、样本残留及检测误差。例如,在基因测序实验中,微量DNA样本的残留可能引发交叉污染,导致测序结果失真。


“小白龙单道移液工作站”创新采用非接触式液面检测技术,通过集成高分辨率工业摄像头与AI视觉算法,实现液面位置的实时精准识别。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三步:


1.图像采集:摄像头以每秒30帧的速率捕捉移液区域动态图像,覆盖96孔板、离心管等标准耗材的全视野范围;


2.边缘计算:基于深度学习的液面识别模型,可在0.1秒内完成液面边缘定位,误差控制在±0.05mm以内;


3.动态补偿:结合移液针运动轨迹与液体表面张力参数,系统自动修正液面波动引起的检测偏差,确保移液体积精度达±1%。


在武汉慧芯微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的液位计专利技术中,类似非接触式设计通过定位板与指示板的联动机制,解决了传统液位计在满量程后的探测盲区问题。而“小白龙”则将这一原理升级为实时视觉反馈,使其在复杂液面环境(如泡沫、分层液体)中仍能保持稳定检测。


二、AI视觉引导:从“机械执行”到“智能决策”


“小白龙”的AI视觉系统不仅实现液面检测,更构建了完整的智能决策链条:


1.耗材自适应识别:通过图像特征库比对,系统可自动识别96孔板、1.5mL螺口管等20余种标准耗材,并生成三维空间坐标图,指导移液针精准定位;


2.异常状态预警:当检测到孔位堵塞、液体泄漏或移液针偏移时,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在触控屏上显示故障位置图像,帮助用户快速排除问题;


3.流程动态优化:在连续移液任务中,AI算法根据前序操作数据(如移液速度、液面变化率)实时调整参数,使整体效率提升15%。


以华大智造AlphaTool智能移液工作站为例,其搭载的3路摄像头与VLM(视觉语言模型)可实现异常检测准确率87%,而“小白龙”通过优化视觉算法与硬件协同,将这一指标提升至92%。在酶工程质粒构建实验中,该技术可精准识别0.1μL级别的液滴形态,避免因液滴挂壁导致的体积误差。


三、技术突破:实验室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


“小白龙”的非接触式液面检测与AI视觉引导技术,解决了单道移液工作站的三大痛点:


1.交叉污染防控:非接触式设计使移液针无需浸入液体,配合一次性枪头自动更换功能,将污染风险降低至0.01%以下;


2.复杂场景适配:在处理深孔板、低吸附管等异形耗材时,AI视觉系统可自动规划最优移液路径,避免机械碰撞;


3.运维成本优化:取消传统液面传感器后,设备维护周期从每月1次延长至每季度1次,单次校准时间缩短至5分钟。


在华大智造PrepALL液体处理工作站的模块化设计中,AI视觉技术已实现与热震荡模块、磁力架的联动控制。而“小白龙”通过开放API接口,可无缝对接LIMS系统,支持实验数据实时上传与智能分析,为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


四、未来展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随着AI视觉技术的演进,单道移液工作站正从单一设备向智能化实验平台升级。例如,“小白龙”已支持通过SD卡存储实验程序,用户可快速复用优化后的流程;而其WiFi远程控制功能,使实验人员能在办公室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操作。


在非接触式液位测量领域,计为雷达液位计通过80GHz高频技术实现微小液位变化检测,而“小白龙”则将这一精度要求延伸至微观尺度。未来,随着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如视觉+激光雷达)与边缘计算芯片的升级,单道移液工作站有望在合成生物学、类器官培养等前沿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实验室自动化已进入“智能感知”时代。以“小白龙单道移液工作站”为代表的创新设备,正通过AI视觉与非接触式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液体处理从“精准操作”向“智能决策”跨越,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工具支撑。